訊息報導

國 內 外 鋼 鐵 訊 息

國內外鋼鐵訊息

2021/7/26 經濟日報

500天拚出台製水下基礎 中鋼率千人鋼鐵部隊打斷手骨顛倒勇

2021-07-25 04:53經濟日報 記者林政鋒/高雄報導

5月中旬艷陽高照,高雄興達港區內的興達海基公司裡,挑高百米的廠房旁傳來歡呼聲,台灣第一座百分百國產化的水下基礎設施管架式水下基礎構件(Jacket)正式組裝完成,這一刻包含中鋼(2002)及協力廠在內超過千人的團隊雖振奮,但為了這一刻,大家等了500天。(延伸閱讀:中鋼建置離岸風場 跨大步)

興達海基是中鋼百分之百子公司,投資近70億元,專門為了發展水下基礎設立,該公司2019年12月竣工完成,還請來當時副總統陳建仁蒞臨,由於興達已接下沃旭數十座訂單,為了完成百分之百台灣DNA的使命,在工廠竣工完成後開始馬不停蹄準備投產,只是,挑戰比想像中高很多。


協力廠學習曲線長 疫情攪局技術移轉困難

首先,是技術能量的問題。

興達海基就像是一座汽車組裝廠,零組件需要從各協力廠過來後加工組裝,為了找到適合的供應商,中鋼集團從過去的合作夥伴及客戶挑了22家協力廠,包括中鋼構、中機、台船、台蝕、萬機等高達22家協力廠商。只不過,他們都沒有做過風力發電的經驗,上百件基礎組件不但要獲得興達認可,也都要通過客戶沃旭的認證,學習曲線拉得比預期長。

由於台灣沒有自己產出過水下基礎,技術面當然得需要靠有經驗的國外廠商,興達找來西班牙的Nervion,卻因為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,工程人員來台意願低,技術移轉斷斷續續,耽誤了非常多的時間。

設計一改再改 代工團隊吃足苦頭

再來,興達是代工廠,各項設計仍由下單者決定,沃旭前前後後改了不少次設計,讓代工團隊吃足苦頭。一位有督導推動風電產業的政府官員無奈地說,台灣沒有技術,只能透過外商的投資換取經驗,才會下設下國產化目標,但政府也知道外商的想法,他們想多進口韓國貨,一來韓廠有經驗,二來價格便宜,投資才能快回收,沒有誰對誰錯,可是這個有違政府立場,所以不太願意鬆綁,因此業主對於供料者的品質嚴苛可想而知。

供應鏈一位業者舉例說,以焊接來看,之前就曾經出現在檢驗焊道的時候,工程團隊用超音波測試判斷聲波沒問題,卻被業主要求一定要切開檢查,切開後發現符合要求,業主雖沒說什麼,可是焊道切開再焊回又是十幾天的時間。另外,不時會發生A檢驗員說可以B檢驗員說不可以的情形,耗時耗力,也難怪不少供應商都說過去這500天是「打斷手骨顛倒勇」。

興達海基董事長謝榮淵不諱言,管架式水下基礎構件高度80公尺,重量超過1,200公噸,除了體積龐大外,水下基礎需在大海中承受強風、波浪、潮流,同時考慮風機葉片擺盪產生的動態,在這些嚴苛環境要屹立長達25年,品質嚴苛卻有其必要。
他認為,歐洲發展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製逾30年,技術都相當純熟,台灣剛起步,要在短期內建構出100%本土化供應鏈產製能力,是非常艱鉅的任務。

第一支Jacket 5月已正式組裝好,興達海基預計在本月底完成後續收尾工程,後續將力拼每月2座的速度產出,除了有效推進離岸風場開發進度,同時為國內創建全新的海事工程產業鏈商機,未來部署國內市場外,將積極進取亞太地區商機。興達母公司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則說,發展離岸風電是國家政策,但政府不只是要增加綠能風電而已,還要建置自己的風電產業,紮紮實實內化成台灣的競爭力;興達海基目前初步完成水下基礎國產化目標,未來還有長路要走,但集團會一步一腳印往前邁進。